教育資訊

首 頁教育資訊 — 正文

全面質量觀下優化研究生創新平台的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2010-09-21  發布作者:  點擊數:

徐明生 廖啟靖

一、問題的提出

随着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創新體系”的推進,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重心也不斷上移。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已成為整個國家創新體系中最重要的創新執行主體、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中心和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源泉,其水平和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需要,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①]。目前,由于各高校對研究生教育重視程度、建設力度和經費投入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培養質量還不能完全适應創新社會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如何控制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成為各高校不斷探讨的新課題。在研究生教育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控制轉變的重要時期,不斷完善和優化研究生培養要素結構、提高要素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在全面、系統分析了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要素及如何合理控制各要素水平的基礎上,按照“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在優化研究生質量保證體系中的核心要素結構、提升核心要素水平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育人環境,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全面質量觀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要素的内涵

1.全面質量觀理念

  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工業界應用的一種質量管理方式,其基本内涵是為确保産品質量的持續提高,由企業的全體成員綜合運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對影響質量的全過程和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管理,以達到生産出消費者滿意産品的一種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1] ,其核心是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面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中“質量控制”中的“質量”一詞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最好,而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顧客的需要”[2]。

研究生的培養過程與企業産品生産過程有着一定的相似之處。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研究生既是高等學校生産加工的“産品”,也是學校服務的“顧客”。學校的培養既要滿足研究生個人發展的需要,也要達到學校培養目标的要求。将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引入研究生的培養中,就是要用各種方式促進研究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無疑将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控制與保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要素的内涵

對于研究生教育質量内涵及标準的研究,學術界已有一些研究。裴慶祺等認為研究生教育質量是研究生教育滿足社會主流需求的能力特征,體現的是教育服務過程的狀态,而學生的質量和學術成就是教育質量的載體。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标準具有動态性和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由社會發展水平和需求競争狀況所決定[3]。肖敏認為研究生教育質量是培養研究生的全過程以及研究生教育滿足社會服務要求的一切能力的總和。按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現狀,其質量标準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學術标準,即最高标準;第二類是現實标準,即最低标準;第三類是個體标準[4]。綜上所述,研究生教育質量形成于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知識創造全過程以及研究生教育服務社會的全過程,它是對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成果質量、社會服務質量的一種價值判斷和評價,滿足學術需要、社會需要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為其主要标志。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關鍵是要理清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影響質量提高的各個要素,通過不斷優化和提升各要素水平及合理、科學控制各要素關系來保證培養質量。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質量要素包括:制度因素、環境因素、生源因素、導師因素、資源因素等。研究生培養過程就是在一個研究平台上,在一定的氛圍下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合作研究的過程,因此如何構建一個高質量的研究平台,如何營造一個寬松、有活力的研究氛圍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

  三、優化研究生創新平台的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創新環境

  1.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

  以研究生培養資助體系為切入點,實現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轉變和培養機制的變革。通過機制創新,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資助負責制,讓導師真正成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加大導師在研究生招生、錄取、培養指導、資助、推薦就業等方面的權力和作用;另一方面進一步統籌和優化配置學校教育資源,完善研究生資助體系,激發學校、學科的内在創造性,構建起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和培養環境三者和諧發展、協同創新的制度結構,形成有利于激發研究生創新熱情和創新實踐的培養和資助機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長效保障機制和内在激勵機制[2]。

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率先實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經過幾年的探索,逐步建立了具有學校特色、富有活力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其主要内容是“一個基金,兩項制度,三個機制”,即設立研究生創新基金,健全研究生資助制度和導師負責制度,建立研究生招生計劃合理形成機制,研究生招生激勵與扶持機制和研究生培養科技創新機制。其具體做法是:① 實施研究生教育收費“并軌”,對全日制研究生一律收取學費,然後實施獎助學金支持。②改革研究生獎助學金制度,在提高研究生獎助金的資助強度,擴大獎助學金覆蓋面的前提下,引入激勵機制,實行滾動評選。③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建立起導師動态評估制度,實施對導師的動态管理。④實施對人文、基礎學科導師的基金扶持,促進不同學科的協調發展。

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建立導師動态評估制度,實施對導師的動态管理,使研究生導師真正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崗位,實現科研項目、經費、學術成果與招收研究生數量挂鈎。

改革研究生獎助學金制度,引入激勵機制,實行滾動淘汰,真正把研究生的學業成績與其能夠得到的待遇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階段性考核,對于創新思維敏捷、創新能力強、科研成果豐碩的研究生,可申請高一等級的獎助學金和各類科研創新基金。

通過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調動了導師在指導研究生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有效激發了研究生開展高水平研究的原動力和内在活力。

2.營造學術創新氛圍

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創造性成果的産生需要創新文化的熏陶。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台,營造濃厚的創新研究氛圍有利于研究生及時跟蹤科技發展的趨勢,擴展思路,激發創新思維。

為鼓勵研究生自由探索,增強創新能力,學校每年撥專款設立了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注重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每年舉辦大量高水平學術報告,并逐步形成系列和品牌,如“科學精神與實踐”系列講座、“院士論壇”、“企業家講壇”、“研究生暑期學校”、“博士生論壇”及以“創意、創新、創業”為主題的科技創新活動等,達到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

同時開展研究生“科技十佳”等評選活動,樹立先進典型,發揮示範作用,引導研究生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增強研究生的科研實踐能力。

(二)構建、拓展創新研究平台

1.搭建高水平創新平台

立足學科前沿、水平一流的科研平台是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的孵化基地。為保證研究生培養處于學科巅峰,學校按照“追求卓越、固強扶新”的思路,充分發揮工科、醫科及其他重點學科的學科優勢,積極推進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率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在已有研究生創新平台的基礎上,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專業實驗室。以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脈沖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為代表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多譜信息處理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防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聯網接入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學科前沿科研平台;新增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積極建設“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藥研究院”,融入并引領武漢光谷生物城的建設,建立華中地區新藥創新研發高地。

通過一系列國家級學科前沿科研平台和新興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為高水平研究生的培養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了良好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同時也有效地産生了良好的築巢引鳳效果。近幾年,學校依賴學科前沿高水平科研平台吸引來一批各學科的高端人才,不僅夯實了高水平導師隊伍,同時又帶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項目。

2.打造創新團隊

學科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學科交叉的載體是學術團隊,高質量的學術團隊是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的支柱,也是高水平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平台。

學校充分認識學科交叉融合在現代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不斷整合學科資源,大力推進理、工、醫、文的深度交叉、融合,建設了一批跨學科、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創新研究團隊和學科生長點,形成了一批具有探索性、原創性的高水平研究方向,如“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研究”、“神經與心血管保護藥物研究”、“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研究”、“動力與儲能電池研究”、“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ITER相關學科與技術研究”、“強磁場研究”、“生物質能源研究”、“燃燒源重金屬與顆粒物排放控制研究”、“半導體照明技術與應用研究”等團隊和方向。

為保證創新團隊及新興學科生長點的健康、協調、快速及持續發展,學校将創新團隊建設作為研究生創新教育的試驗田和特區,構建了有利于創新的二維矩陣組織形式,實施多樣化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1)在體制上專門成立“研究生創新研究院”,負責組織、協調各創新團隊的日常事務,實現研究生院及創新研究院的雙重指導。

(2)在運行機制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激發各創新團隊活力的政策和措施。導師在研究生的選拔、指導及淘汰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實現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真正的雙向選擇;優先滿足團隊招收研究生的需要;建立創新研究基金,加大對導師和研究生的支持力度;完善考核制度,強調以質量為導向,實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實行以項目經費聘人的機制等等。

(3)在研究生的培養上,根據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需要,各創新團隊在滿足研究生培養基本需要的基礎上,結合各團隊研究的需要重新設計、制訂交叉學科創新團隊研究生培養方案。新的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突出體現了内容的交叉性、綜合性、專題性,在導師的指導上實行多學科導師的集體指導,在學習年限上富有更大的彈性,在培養規格上有更高的要求,如博士研究生必須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必須發表高水平的研究論文等。

3.建立産、學、研聯合實踐基地

實踐是認知之本,是創新之源,研究生的培養應該面向社會、體現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随着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教學資源已不能滿足研究生教育的要求,需要積極吸納社會科技教育資源。

以産學研聯合培養基地為載體,積極整合、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拓展高校的教育空間,推動科研社會化和産業化應用的實現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學校加大外部優質資源拓展力度,通過校企、校政聯合等方式加強與其他高等學校、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在教學、科研、導師互聘、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和優勢互補,在服務地方經濟的同時,也促進了學校自身的發展。學校與武漢市政府合作建立“新能源研究基地”,整合各方力量加強可再生能源研究;支持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與武漢鋼鐵公司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打造國内領先的鋼鐵創新技術研究平台和國内一流的鋼鐵科技人才培養基地;與東風汽車公司、東方電氣公司等建立合作基地;這些基地都是産學研合作的典範。

為保證産學研基地的協調、持續發展,學校成立華中大校企合作委員會來指導、管理基地建設。

  4.打造研究生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

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自身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已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與國外高校或研究機構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新的辦學空間,分享國外優秀教育資源,吸納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促進自身國際化程度的提高與可持續發展。

在深刻認識國内外形勢,認真調研國内外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激發創新活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為工作重點的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并在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及國家留學基金委相關留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以知名專家和優勢學科為紐帶,積極開展與各發達國家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先後與美國耶魯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國家的100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定期派遣研究生進行聯合培養。

在廣泛開展松散式國際合作的同時,借助學校與德國政府與高校之間的傳統友誼及長期建立的合作關系,在德國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和德國科學基金委員會(DFG)的支持與資助下,逐漸形成了穩定的中、德國際合作基地,通過該平台,學校與德國海德堡大學、洪堡大學、艾森大學、科隆大學等高校在人才培養、科研等領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與互動。如2009年中德跨學科重大合作項目“慢性病毒感染中病毒與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從基礎研究到免疫治療和疫苗開發”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學校同濟醫院臨床免疫研究室主任楊東亮教授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病毒研究所所長Roggendorf作為負責人聯合向德國科學基金委員會(DFG)申請,并獲510萬歐元的資助。參加單位包括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波鴻魯爾大學和我國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複旦大學。

四、優化研究生創新平台的效果

1.研究生培養環境得到優化和提升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培養的内、外部環境得到不斷優化,影響培養質量的要素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導師兩個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和激發。學校現有兩院院士11人、“千人計劃”入選者4人、長江學者45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0人次。科研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學校科研經費年均增長1億元以上,2008年學校到賬科研經費9.29億,新增千萬元級項目31個。

2.學科結構更加合理,學科水平進一步增強

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建設相輔相成,通過高水平平台建設及創新團隊的打造,促進了學科結構調整和融合,初步構建起研究型大學的學科結構體系,學科水平得到提升。近年來,新增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新增博士學位授權點107個,新增曆史學、農學兩個學科門類。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首次在文科、理科實現了國家重點學科零的突破。在最近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華中科技大學排名前三的學科由2個增加到3個,排名前五的學科從5個增加到8個。

3.研究生培養質量得到持續改進

通過調查,研究生對讀研期間知識與能力提高的認可度與滿意度得到提高。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也不再有連續幾年零記錄的尴尬,2008年、2009年各有1篇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并有14篇學位論文獲提名獎。

總之,在建設創新型社會背景下,華中科技大學通過不斷優化調整學科布局、打造創新團隊,依托科研項目、搭建創新平台、營造創新氛圍、創新培養機制,有效地保障和提高了研究生培養質量,探索出了一條“以特色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的研究生教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伍愛. 質量管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2] 全面質量管理[EB/OL]. http://wiki.mbalib.com/wiki/.

[3] 裴慶祺,姬紅兵,王漢江. 關于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思考[J]. 中國高教研究,2004(8).

[4] 肖敏. 建立研究生教育三維質量保證體系[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6).

(選自《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8期)

關閉

研究生院
青春湖小研

澳门金莎-澳门金莎娱乐网站-手机版 版權所有!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友誼大道368号 郵編:430062

電話:027-88661191  郵件:yjsc@hubu.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