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巴西前的漫長準備
馬影是我校09文院漢語語言文學的研究生。她參加過很多和專業相關的志願者項目。2010年十月,得知我校孔子學院在招聘對外漢語教師志願者後,便義無返顧的報了名。
三月份馬影在我校國際交流合作處通過了面試,四月份又到北京國家漢辦組織進行了複試。在複試的過程中最讓馬影難忘的是各大高校的面試者都穿着正裝,唯有我校的學生都穿的很休閑,這讓她有很大的壓力。但是結果卻是我校的學生全部通過了複試。這讓她明白,有時心理素質和臨場能力更受重視。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自信。
經過複試後,北京國家漢辦組織對志願者進行了兩個月的培訓。其間,馬影學習了教育教導技能、語言學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等專業知識。除此之外還輔修了中華才藝,比如葫蘆絲、剪紙、中國結和民族舞。
從漢辦回來後,馬影又進行了緊張的葡萄牙語學習。在巴西,葡語是一門官方語言。2011年2月,馬影終于登上了去巴西的飛機。她将在“聖保羅州立大學”工程學院擔任漢語教師志願者。
在巴西的教學生活
國外的教學環境與國内有很大的不同,隻要有漢語興趣的都可以來學習,不分年齡段的。這使得馬影的學生組成豐富多樣,有學生、教師,還有普通市民。年齡差距也很大,最小的是高中生,最大了已經年過六旬了。上下兩個學期,馬影都帶了三個班,每個班最少兩三個個學生,最多也隻有10個。都是這種小班教學。
教學生涯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巴西的第一堂課。“學習一門語言必須從吃開始”馬影風趣的告訴記者。第一堂課她沒有教語言,而是教自己的學生使用筷子。學生們立刻炸開了鍋。“老師,你們為什麼不使用叉子”“天呐,太難了,我決定放棄”“老師,你們用筷子怎麼喝湯啊?”……馬影耐心的一一解答學生們的問題。“學習漢語就像使用筷子一樣,剛開始你會覺得難,但是隻要堅持和練習,很快你會發現這并不是一件難事”。 後來,學生們越來越熟練地使用筷子,馬影就讓他們進行夾綠豆比賽,赢的同學給與獎勵,邊學邊玩,在歡樂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漢語。
除了教授語言,馬影還教他們傳統的中國文化,例如剪紙、中國結、戲劇甚至太極拳。中西方的文化禮節存在很大的差異,馬影還要教授學生中國禮節,例如握手。巴西的傳統見面禮是擁抱和親吻,是沒有握手的。
由于漢語教學的特殊性,馬影班上的學生是不固定的,大家來不來上課都是憑借興趣愛好。這就要求馬影的課必須充滿期待,她必須花很大的心思去設計教學。使自己的課堂充滿樂趣。于是,馬影采用了寓教于樂的方式。例如學習“上下左右”方位的時候,馬影别出心裁的使用了視力表。學生要迅速的反映出視力表上字母的朝向。她還發明了“蠟筆小新舞”。喊左的時候,大家就要向左跳。一位62歲的學生對這個舞充滿了極大的興趣。“這是我上過的最開心的課了,我需要每天都充滿音樂感”
異國的适應之路
在巴西教學,馬影也會遇到很多不适應。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了。馬影的葡萄牙語并不是很好。然而漢語的初級班她不能使用漢語進行教學。并且在馬影所在的機構裡,官方語言是葡語,大家是不講英語的。這是馬影陷入了困境。為了适應,馬影苦練葡語。她的班上,一個16歲的高中生男孩成了她的葡語老師。這個孩子竟然會六種語言。經曆了漫長的學習,馬影終于在第二個學期全用葡語教學。
其次,就是文化的差異了。巴西是熱帶雨林氣候,時常下暴雨,下暴雨的時候學生是不會去上課的。有一次暴雨把路面都淹了,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人,責任支撐着馬影冒着閃電了大雨走到了學校,然而學生卻一個都沒有來。這讓馬影哭笑不得。然而最為感動的是,那天,來了一個新生。
讓馬影左右為難的是,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好幾個班的學生同時向馬影提出了要求——他們要學罵人的話。他們認為“學習一種語言,就要學會用這門語言罵人”作為傳統的中國教師,馬影陷入了困境。然而考慮到異國的文化,馬影真的在課堂上教起了文雅的中國式罵人。
在巴西,别人送你禮物,你必須要當面打開,這是一種對别人的尊重。然而在中國,收到禮物是不能當面打開的。學生們收到禮物了,按慣例當面打開了。于是機構裡的一個中國通打趣的嘲笑他們。這下學生或是同事收到馬影的禮物都不會打開了。問題是馬影又開始犯難了,學生們送馬影禮物,一方面覺得老師是一個中國人,不會打開。可是一面有很期待她打開。于是,馬影采用了一種折中的辦法,收到禮物她會問“我可以打開嗎?”得到允許後再打開。
就這樣,馬影漸漸地适應着異國的文化和生活。“這一年我學會了很多東西,交了很多朋友,在不同的國度開闊的了自己的眼界。這一年收獲真的很多”。(朱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