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首 頁教育資訊 — 正文

在學習中創新 在實踐中升華——博士研究生培養之我見

發布時間:2010-05-04  發布作者:  點擊數:

在學習中創新 在實踐中升華

——博士研究生培養之我見

武漢大學 李德仁院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師從王之卓院士完成碩士學業,又去德國師從阿克曼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從兩位大師身上學到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二十年多來,作為指導教師,我培養了一百多位博士和碩士,從年青一代人身上又學到了許多當代青年的朝氣和闖勁,真是其樂無窮。這裡,我很樂意談談博士生培養中的一些體會。

教會研究生做人、做事、做學問,需要言傳身教,從嚴要求。做人要老老實實,做事要認認真真,做學問要堅持不懈。這個問題很重要,特别是在當今社會,追求名利的短視和急于求成的浮躁,沖擊着教育界和知識界,作為導師,我們務必要把握好自己,教育好自己的學生。

從事科學研究,單兵作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要有團隊精神。如何才算有團隊精神呢?我認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被人領導,二是能夠領導别人。一個人,隻有能夠被别人領導,才能夠融入集體,從而形成團隊的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能力領導别人,不能包容他人的個性,不能平衡團隊中各成員之間的利益,不能處理團隊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也很難說具有很好的團隊精神。當今大型科學研究和科學工程,無不聚集上萬人的隊伍,需要通過大家的團結協作才能完成。對年青學子來說,研究生階段是培養團隊精神的一個重要時期,要讓他們在團隊中既能受人領導,又會領導别人,充分發揮自己和大家的智慧和才能。

博士生來講,博士論文是其研究工作的最高總結。那麼,如何做好博士論文?我認為,博士論文的完成是探讨和研究解決某一問題方法的全過程, 這一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首先是收集材料,閱讀文獻。對于所選定的課題,要廣泛閱讀國内外相關文獻。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深入分析, 從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看看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同時分析一下自己有什麼長處,能解決哪些問題,以找到攻關的切入點。

第二階段是獨立開展創新研究并解決問題。在此階段,創新是關健。我喜歡愛提問題的學生,即使是對名家的觀點,也要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名師都喜歡别人挑毛病,特别是鼓勵學生挑導師已經發表過的論文的毛病,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創新和發展。傳統舊思想往往認為學生挑老師毛病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要大膽運用創新思維,敢于打破框框套套,同時,也要認真踏實地工作。如果把博士生比作小孩,博導就要像父母一樣,既要善于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又要注意幫助他們克服浮躁情緒。完博士論文的思維方式應該是創新式的。導師可以點出問題,但不要将解決問題的方法封死。博導不能将博士生看成是實現自己想法的工具,否則就會将年輕人的創新思維扼殺掉,走很多老路。

第三階段是用實驗來論證自己解決問題方法的客觀性、正确性和可靠性,并與已有的方法進行對比試驗,證明自己所用方法的優越性,同時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法,通過從理論到實踐的多次反複,建立經得起檢驗的理論、算法和方法,最後對論文作出總結,揭示論文的價值,并提出下一步發展的方向。關于這一點,我要特别加以強調。科學研究要鑽深鑽細,必須加強實驗環節。我們的博士生發表論文,很多文章被退回來,就是因為實驗不夠,不足以證明其論點。

博士論文的完成是一個學生獨立工作、不懈探索的過程,導師應該在其中起到什麼作用呢?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即“指方向”、“嚴要求”和“創條件”:

“指方向”就是導師在幫助學生選題時,要把握好研究方向。導師要注意将年輕的博士生直接帶到學科最前沿去攻關。世界上通過博士論文獲得諾貝爾獎的例子就不少。博士論文的選題一定要是有價值的研究命題,但不能選範圍太大或難度太大的題目,如果選題超出了學生的能力範圍,或者不是一個博士生在兩三年時間内能夠完成的,就不可能做出相應的成果;當然,博士論文的選題也不要太小,太小就不會有好的理論和實用價值;此外,博士論文的選題也不要選經過了多年研究,已很難再有新意的命題。導師要憑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指導學生找到合适的選題,并在學生獨立研究的階段,為其把握研究方向,及時提出建議。

“嚴要求”就是要給學生壓力,壓他們去讀破萬卷書,去做必要的科學對比試驗。要不斷地否定自己,提出的每個新觀點和新算法都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我是在德國拿的博士學位,也經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也看外國人的博士論文,我感到,我們一些博士生的論文還比較脆弱。脆弱在什麼地方?我們的博士論文、我們的具體科研成果的深度往往不夠,實驗還不夠。你提出一個理論,批判人家不好,說你自己的好,試驗的例子也就一個或兩個,經不起反複推敲。我在德國做的博士論文是324頁,大概140多頁是講理論,有180頁做實驗,驗證理論對不對,要不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深化這個理論。現在,我們有的博士論文,寫100多頁,有80多頁是做理論推導的,大概有50頁是抄的,最後的實驗用20幾頁混過去了。這顯然是很不夠的。所以,作為博士生導師,一定要對學生嚴格要求。

“創條件”就是要求導師努力承擔國家的大項目,讓學生有用武之地,同時在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上給學生以關心。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和資料,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現在的大學教授博士導師都不會為柴米油鹽發愁了,而我們不少學生仍處于貧困之中,給他們一些支持就是雪中送炭。我至今仍感激老師和阿克曼教授在我攻讀學位期間給予的資助。我讀本科的時候正趕上困難時期,王之卓院士家隻要有魚、西瓜之類好吃的東西,師母總要給學生們留一點。在德國留學時,阿克曼教授每月從科研經費裡額外拿出400馬克用作我作生活補貼。現在想起這些事,内心仍充滿感激。博士生年紀大了,要談戀愛,要自立,導師拿點錢出來補貼他們是應該的。導師不能當“老闆”,把科研項目經費當成自己的私有财産,把學生看成是廉價勞動力,這樣不利于學生開展創造性工作,也留不住人才。

指導博士生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王之卓院士就很重視向學生學習,他80歲生日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現在的思想就是不斷向學生學習得來的。”這種體會是很經典的。記得我當年從德國留學歸國前,我的導師阿克曼教授為我送行時說:“人們說我是權威,我隻不過是比我的學生可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方法把握得好一點,但在每一個具體的事情上我不如我的學生。他們在每個方向上攻關鑽研,才是真正的專家。再過幾年我老了,我就把位置讓給他們。”所以,學生老師學習做學問的方法、做人的品行,老師則可以從學生那裡學到最新的專業知識和青年人的朝氣和幹勁。可以說,我現在有很多東西都是向學生學習。學生花一年或更多的時間歸納整理出來的材料,老師看了就等于讀了幾十本參考書,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學而不厭,侮人不倦”,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給我們樹立了一個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傳播新知識的為師者的典範。“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教師更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

我們當老師的總是希望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籃”。我們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是屬于那些勇于創新、勇于攀登、勇于克服困難的年輕一代!

關閉

研究生院
青春湖小研

澳门金莎-澳门金莎娱乐网站-手机版 版權所有!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友誼大道368号 郵編:430062

電話:027-88661191  郵件:yjsc@hubu.edu.cn

Baidu
sogou